
春风送爽,鸟语花香,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植物园科普网络委员会、中国植物园联盟主办,桂林植物园承办的中国科学院植物园第十届名园名花展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论坛3月29号在中科院桂林植物园开幕。
当天上午,位于雁山镇的中科院桂林植物园满园春色、姹紫嫣红,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植物研究专家学者和花卉爱好者。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主任、中国植物园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工作委员会主任陈进研究员作了讲话;广西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黄仕训代表本次名花名园展及大会承办方致词:“中国科学院桂林植物园始建于1958年,面积73公顷,实行广西植物研究所和桂林植物园一体化建制。建园60多年来,桂林植物园以保存国家战略植物资源为已任,以收集喀斯特植物、广西本土植物以及珍稀濒危植物为重点,建成了珍稀濒危植物园、苦苣苔园、金花茶园、广西特有植物区、喀斯特植物园等13个专类区,现已引种保存植物6900多种,其中,分布于喀斯特地区的植物2900种,其中约600种为喀斯特专性种。”桂林市副市长谢灵忠在致词中说:“近年来,广西植物研究所与我市雁山、龙胜、恭城等县区开展深入合作,在罗汉果、猕猴桃、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选育、栽培、加工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促农增产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桂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和嘉宾参观了桂林植物园的花卉展区,本届名园名花展的主题为“石缝中的精灵——喀斯特花卉展”,展区面积80亩、品种500多种。科研人员在现场做科普讲解:“喀斯特地貌的石山物种,主要是以苦苣苔、还有秋海棠为主。”
除了苦苣苔、秋海棠以外,喀斯特杜鹃花也是主要展示品种。花卉展期间,中国科学院植物园联盟14个植物园成员单位的领导、专家;广西科学院专家、全国各地相关单位代表、广西各地代表还参加科技讲座、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论坛。展览期为3月29号到4月15号。
广西植物研究所所长、桂林植物园主任李典鹏介绍,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展示桂林植物园的研究成果,并把石山花卉研究成果推广到普通群众家庭,满足群众美化家园的需求。李典鹏:“就是把我们所这么多年对石山植物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苦苣苔、秋海棠、蜘蛛抱蛋等石山植物的研究成果,通过花展给公众一个展示,下一步,我们就要向社会推广,更好的为地方经济服务。”
记者韦玉文 通讯员欧阳萍